平型关永不熄灭的精神烽火在巍巍太行间唱响。山西灵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站在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前向西南远眺在线配资知识平台,可以看到平型关。这座关隘浸满英雄热血,点燃了胜利的星火。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这场大捷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主动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如今,平型关大捷主战场遗址乔沟已被浓重的绿意装点,万重草木随风轻摆,静静讲述着那永不磨灭的精神与荣光。
乔沟是一条长达4公里的狭长古道,自秦汉以来便是交通要道。为什么平型关大捷的主战场不在平型关关口,而在乔沟?平型关大捷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毛春桃解释说,乔沟是日军从灵丘向平型关前线运送兵员、武器、弹药的必经之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一张《八路军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形势图》前,讲解员袁晶介绍,日军占领北平和天津后,沿三条铁路向华北地区扩大进攻,企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此时,一支从陕北出发的队伍正踩着泥泞急行军,他们便是八路军第115师,根据党中央指示,将在平型关一带参与作战。
685团团长杨得志26岁,686团团长李天佑23岁,独立团团长杨成武23岁……当年第115师各旅、团参战将领平均年龄只有28岁。草鞋、斗笠、米袋、油灯、挎包、行军锅……这些生活用品诉说着一路的不易。战斗打响的前一晚下了大雨,经过一夜的冲刷,在乔沟设伏的八路军将士身上的灰色军装与大地融为一体,达到了很好的隐蔽效果。1937年9月25日拂晓,巨大的冲杀声响彻山谷,纪念馆中的半景画馆还原了这一波澜壮阔的战斗过程。
玻璃展柜内,一块军毯看着还很新,它的主人是开国上将杨勇,曾是686团副团长。当年他在战斗中受伤,分得了这块八路军缴获的战利品。这块军毯后来伴随着杨勇将军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峥嵘岁月数十载,杨勇将军一直把这块军毯带在身边,作为八路军首战大捷的纪念品珍藏着。
一面“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奖旗静陈于纪念馆中,这面奖旗背后的故事一次又一次被讲起。连长曾贤生人称“猛子”,他率领连队作为“突击连”伏击日军先头部队。紧要关头,曾贤生挺身而出,带着大刀队员冲进敌群,与敌展开肉搏。直至身负重伤,他毅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少参观者默然肃立,久久凝望。
辉煌胜利来之不易。平型关大捷的精神内涵和伟大抗战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为“国家至上,民族为重”的政治品格、“顾全大局,精诚团结”的协作理念、“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追求。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内,一位灵丘籍抗战老兵的后人将珍藏数十载的12件珍贵革命文物捐赠给纪念馆。这些承载着家族荣光与历史回响的革命文物,跨越时空,汇入民族记忆的洪流。
灵丘县城东侧,平型关烈士陵园里,不少人驻足在烈士名录墙前,默念着抗日战争中牺牲烈士的名字。许多烈士没有留下姓名,成了无名英雄。今天的安宁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实践团成员施晓雨表示会好好珍惜。
白崖台村是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历史从未走远。村民们自编自导的红色情景剧生动再现了村民支援前线的场景。走进村中,红色印记无处不在:第115师首长休息过的窑洞旧址、“抗日引路人”雕塑等。宫改平的老伴曾富生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他的爷爷曾槐曾在伏击战前为八路军带路。平型关大捷后的那个冬天,曾槐入党,带领村民打游击、埋地雷。新中国成立后,曾槐成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建成后的首批义务讲解员,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一次次讲给更多人听。
依托红色记忆展馆,白崖台乡深入挖掘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让历史焕发新光芒。平凡而真挚的个体记忆终会凝为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灵丘县城镇二小的课堂上,一堂“红色文物进校园”思政课正在进行。毛春桃给小朋友们讲起“烽火中的少年英雄”的故事。接下来,纪念馆还将举办“红星闪闪 烽火少年——抗日战争中的儿童团”特展,赓续红色血脉,激发青少年的爱国情怀。
不论树有多高,根永远扎在土里。从历史回到现实,从村庄行至馆舍,那盏信仰的灯从未熄灭,照亮着前行之路。平型关是一座英雄的关,一座难忘的关在线配资知识平台,一座胜利的关。孩子们在参观完纪念馆后,明白了要记住并珍惜这段历史。
公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