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6点钟起来,做生意,每天都在走,现在身体各方面都还蛮好的。”李老板言语间是忙碌带来的充实感。若非他自己提起,没人会想到,这位步履稳健的生意人,曾在鼻咽癌转移的阴影下几经波折。从最初的抗拒到如今的笃定坚持,他的抗癌之路,充满了现实的挣扎与朴素的智慧。今天股票配资指南最新,让我们一同了解李老板的抗癌故事。
【李老板 2019年确诊鼻咽癌伴淋巴结转移 康复至今已6年】
事实上,早在2018年,李老伴就发现自己脖子有些异样,似乎比平时粗了些。生意人总是忙,这点“小变化”他没太往心里去。直到2019年初,在家人的反复催促下,他才走进了医院。2019年1月,李老板确诊:鼻咽癌,伴淋巴结转移。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面对现实,李老伴开始了积极的西医治疗。在医院的建议下,他进行了4次化疗和33次放疗,治疗初期效果是积极的,复查显示:病灶有所缩小。然而,癌症的狡猾超出了预期。
展开剩余75%2020年初复查,CT提示:颈部淋巴结肿大。无奈之下,他只得再次踏入病房,接受4次化疗。更令他沮丧的是,2021年初的复查,相似的剧情再次上演——颈部淋巴结复发,化疗又一次成为不得不做的选择。
“一年住一次院做化疗?这啥时候是个头?”频繁的治疗和反复的病情,让李老板身心俱疲。西医的疗效似乎遇到了瓶颈,副作用也让他苦不堪言。就在他感到迷茫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一个来自亲人的建议点亮了另一条路——他的舅妈。
舅妈自己就是一位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当时无法手术,一直在郑州专治肿瘤的袁希福老中医处服用中药调理,病情保持得很稳定。看到舅妈的状态,李老板心里犯起了嘀咕。其实,自从2019年确诊后,他对中医并非没有尝试。他坦言:“我19年开始就在北京最好的医生那里吃了半年中药,感觉没啥用;后来又在武汉肿瘤医院很有名的老教授那里吃了一年,还是感觉‘都没用’。” 过去的经历让他对舅妈的建议充满了怀疑——“一直我就不相信!”
但看着舅妈实实在在的稳定状态,在多次劝说下最终还是打动了他。抱着“试试看,总比干耗着强”的心态,在2021年7月,刚结束一轮化疗出院的第二天,李老板就和妻子踏上了前往郑州的路,找到了袁希福老中医。当时的他,体重掉到了100斤出头,还承受着化疗带来的胃肠道不适和骨髓抑制。
令李老板没想到的是,这次的中药尝试,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吃了那个药,体质就慢慢恢复了,”李忠平回忆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惊讶和肯定,“就从100来斤,慢慢恢复到120来斤。所以说,我就相信这个药确实有效有用。” 体重的回升和体力的恢复是最直观的感受。
2022年4月复查,结果令人欣慰:除了锁骨上有一个稳定在1cm大小的结节外,身体各方面情况都趋于稳定。这份稳定来之不易,李老板坚持服用中药调理,直到2023年才开始春秋季巩固。
生活似乎重新回到了正轨。李老伴没有因为癌症就停下生活的脚步,生意照常经营。“我每天6点钟起来,来回还有三个小时,做生意,每天都在走。” 这份忙碌,对他而言是生计,也是一种活着的证明。
2024年5月,李老伴参加“希福中医第六届百位抗癌明星·龙年中国行”武汉站活动。分享完自己的经历,他抛出了一个很接地气的疑问:“天热,你们还吃中药吗?” 他解释自己之前习惯天冷吃中药,天热就停了。现场其他几位康复多年的“病友”们纷纷分享经验:“吃!天天吃啊!”“效果好,要坚持!”“能提高免疫力!”“对,我吃了好多年,没转移,现在挺好。”
听着大家的亲身经历,李老板心里有了底。活动结束时,他有了新的决定:“这个药是100%对体质好,人家看我,都看不出来哪有病。”
如今的李老伴,依旧每天清晨出门,奔波在他的生意路上。鼻咽癌带来的阴霾早已不再是生活的全部。从对中医的“都不信”,到亲身体验后的“慢慢恢复”,再到主动思考“天热要不要吃”,最终决定“要喝的还是要喝一下”。这份基于自身感受的、朴素的坚持,让他稳稳地接住了生活抛来的重击。
发布于:河南省公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