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开学图鉴#配资安全平台
文言文限时训练试卷:
一、原文与译文阅读
原文:
民之穷亦甚矣!树艺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几偿前之失者,望今岁之有秋也,而神复罚之。嘉谷垂熟,被乎原隰,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以答神贶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之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之!
译文:
百姓的困苦已经到了极点了!种植和畜牧的收获,本要用以使家庭富裕,却被官吏夺走了。被官吏夺走后,百姓不敢怨恨,还希望今年能有个好收成,也许可以补偿之前的损失,但神明又惩罚他们。好谷物即将成熟,遍布田野,却遭遇连绵的雨和暴风,整月不停,全部被打落在地。现在虽然已经无可奈何,但那些没被风水冲走的零星谷粒和残穗,大概还有百分之十的希望,神明为什么不赶快向天帝报告并阻止风雨呢?官吏贪婪放纵且昏庸,看到百姓穷困却不体恤。百姓认为他们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神明耳聪目明且仁慈,为什么要效仿官吏的行为而不想着拯救百姓、让他们活下去呢?百姓虽然愚笨,不能向神明献媚讨好,但春秋两季祭祀答谢神明的恩赐,即使半年(收成不好),也不敢懈怠;如果让百姓没有粮食可吃,那么神明也会不利啊。为什么要这样考察呢?百姓的生命掌握在神明手中,不像官吏暂时在位、突然被替代而前后不接连。隐瞒不报告,是百姓的罪过;知道却不体恤,这样可以还是不可以,希望神明来决定!
展开剩余69%二、基础积累与运用(共12分)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 而吏实夺之 夺:
(2) 而庶几偿前之失者 庶几:
(3) 嘉谷垂熟 垂:
(4) 淫雨暴风 淫:
(5) 犹有百十之可冀 冀:
(6) 神尚决之 尚: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既夺于吏 / 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
B. 将以厚其家/ 视民之穷而不恤
C. 神复罚之/ 民以其不足罪
D. 何乃效吏之为 / 非若吏之暂而居
翻译句子(4分)
(1) 民以其不足罪,固莫之罪也。
(2) 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
三、内容理解与分析(共8分)
作者认为“神”与“吏”的行为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分)
文章最后一句“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态度(3分)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百姓遭遇天灾人祸,生活极度困苦。
B. 作者批评官吏贪婪昏庸,毫不体恤百姓。
C. 百姓因愚笨无法祭祀神明,导致神明降罚。
D. 文章借祈晴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
(1) 夺取 (2) 希望、或许 (3) 即将 (4) 过度、连绵不断 (5) 希望 (6) 希望
解析:考查实词在上下文中的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A(两项均为“向”之意;B项“家”为家庭,“恤”为体恤;C项“之”为代词,“其”为代词但指代对象不同;D项“之”为助词“的”,“之”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和虚词用法,需结合句子结构分析。
(1) 百姓认为他们(官吏)不值得怪罪,所以就不去怪罪他们。
(2) 神明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仿官吏的行为而不想着拯救百姓并让他们活下去呢?
解析:翻译需注意句式调整和关键词的准确表达。
二、内容理解与分析
作者认为“神”和“吏”都不体恤百姓的苦难:官吏夺取百姓劳动成果却不体恤;神明降下自然灾害却不阻止,仿佛效仿官吏的冷漠。
解析:此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需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作者表达了对神明的恳求与委婉批评,既承认百姓有“隐瞒不报”的过错,又强调神明若知而不救则也应承担责任,最终仍将决定权交予神明,体现其虔诚而又无奈的态度。
解析:需结合全文主旨和作者情感倾向综合分析。
C(原文“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并非说百姓不祭祀,而是说不善于献媚讨好神明,但祭祀并未懈怠)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理解,需注意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
发布于:江苏省公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